論文來源
研究成果發表于環境微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論文信息:doi: 10.1128/aem.01517-24
原文鏈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aem.01517-24

研究背景
在COVID-19疫情期間,為阻斷SARS-CoV-2傳播,過量氯系消毒劑被廣泛使用,其殘留物經污水系統匯集至污水處理廠(WWTPs),對處理系統的微生物環境造成潛在影響。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動物作為污水處理效率的關鍵指示生物,其響應尚未有系統研究。

研究內容
付杰教授團隊通過實地污水處理廠調查與實驗室序批式反應器實驗,首次全面揭示了氯脅迫對微型動物棲息地、群落結構及定殖模式的深遠影響。

主要發現

  1. 群落結構顯著變化:氯消毒劑導致固著型纖毛蟲數量減少,游泳型纖毛蟲、變形蟲和鞭毛蟲數量增加。

  2. 棲息地物化性質改變:氯化作用造成活性污泥結構松散、胞外聚合物(EPS)過量分泌,直接影響固著型纖毛蟲的附著與定殖;游泳型纖毛蟲則因可捕食EPS作為營養源,在逆境中更具生存優勢。

  3. 微生物互作關系演變:細菌群落作為原生動物的食源及生態伙伴,在氯脅迫下的變化直接作用于原生動物群落,并經由食物鏈間接影響微型后生動物,整體重塑了微食物網結構。

研究意義
該研究不僅明確了氯消毒劑對污水處理系統微生態的直接消毒效應,更深入揭示了其通過改變棲息環境與種間關系所產生的間接生態影響,為后疫情時代污水處理工藝的消毒劑安全使用與生物調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由北京中科測試采編自公開發表的學術研究,旨在傳播科研信息,僅供參考。版權歸原始研究者及出版機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