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指直徑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種類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等[1],根據來源不同分為初級微塑料和次級微塑料。初級微塑料主要來自于洗滌和化妝用品,近年來,在洗面奶、洗手液、牙膏、肥皂和磨砂膏等日用品中都檢測出微塑料[2]。除了日用品,醫療領域也會產生初級微塑料,例如各種藥物的輸送載體:脂質體、納米顆粒、納米凝膠和生物納米膠囊等[3]。次級微塑料是由較大塑料碎片(如塑料大棚薄膜殘留物、工業垃圾、生活垃圾等)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驅動等過程,破碎降解后變成的較小塑料碎片[4]。
微塑料最開始是在海洋中被發現,據調查,2010年有4.8~12.7 t陸地塑料廢物被排入海洋環境[5],隨著海水中塑料碎片越來越小,其會被水生生物攝入體內,攝入后會在消化道中堆積,導致水生生物食欲降低、體重減輕,甚至死亡。較小的微塑料會進入海洋生物的內分泌系統,造成炎癥以及生殖系統紊亂,影響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6]。與海洋環境相比,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形勢更加嚴峻,201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土壤中存在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微塑料的4倍以上[7],并且據估計每年進入土壤環境中的微塑料已經超過43萬t[8]。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生產中塑料大棚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沉降。微塑料會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結構和功能,對微生物群落造成影響,例如PE和PVC能抑制土壤中二乙酸熒光素水解酶活性,刺激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細菌群落豐富度和多樣性[9]。除此之外,微塑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作為重金屬、有機物、抗生素等的載體[10-11],通過層層營養級進入動植物,引起動物腸道菌群失調和炎癥,并最終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縱觀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查詢到的近年來(2013—2019年)關于微塑料的學術論文,有關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逐年增長,說明土壤中微塑料已經引起大家的持續關注,但是關于土壤中微塑料共遷移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對土壤環境中微塑料的來源、分布、檢測方法和遷移行為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總結,分析了其與負載污染物的遷移機制以及影響遷移的因素,一方面為治理微塑料污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給未來的微塑料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和展望。